“画圆战术”让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打篮球

来源:画圆战术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2020-03-18 10:25:51

今天是国际篮球日,1891年12月21日,篮球在美国诞生,已有128年。1895年传入中国天津。1995年,中国文化哲学特色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画圆战术”在云南昭通创立,标志着中国篮球拥有了自己的篮球哲学。中国人打自己的战术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哲学智慧,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振兴中国篮球!

                  ——谨以此文献给国际篮球日!中国篮球“画圆战术”创立者李晓波。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方式、角度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别开来就是人类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国情,这些特性亦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篮球战术是运用好技术的方法,“画圆战术”就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创立的篮球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是中国篮球进攻战术理论和方法,通过中国篮球“画圆战术”,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文化自信和文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打好“画圆战术”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国篮球的振兴贡献力量。

1、整体思维。

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都由全局出发,注重全局和整体利益,追求事物发展的和谐与有序,克服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和防止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从设计上看,“画圆战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整体观思想。在这个“合一”与“和谐”思想中,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融合机制和独立个性两者的有机统一,内在融合机制即圆,独立个性即方。“画圆战术”由此创立了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表达了内在融合机制和独立个性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文化哲学特色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

从运用上看,“画圆战术”要求球员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打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施中要做到“先整体后局部、先团队后个人、先战术后技术”,反对不讲整体和团队的单打独斗。因为有基本移动路线构建了团队的内在融合机制,就必须做到“战术路线就是生命线”、“战术执行力高于一切”的战术纪律要求,这既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使然,也是篮球作为团队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在基本移动路线基础上,衍生出变化路线,充分展现球员的独立个性,包括技术的发挥和身体的运用以及学识、眼界、思想、智慧的表达。要求球员具有无私与奉献精神,以大局为先,以整体为重,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归根到底是为变化路线服务的,基本移动路线的迂回拐弯,目的是服务支撑变化路线中球员的独立个性的充分展现。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打好“画圆战术”的价值追求。比较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你就明白了: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思维,固定战术是其主要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思维,画圆战术是其根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也是现代篮球团配合需要的。

“画圆战术”是一种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其思想得益于中国人整体思维启发。其中彰显的整体性、团队性不言而喻,整体思维方式是把握“画圆战术”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宇宙世界以整体而出现,以圆形而生长。“画圆战术”蕴含着“天人合一”整体观思维方式,团队配合,整体打法,战术至上,崇尚技术,先整体后局部,先团队后个人,先战术后技术,在整体中把握个体、凸显个体,在个体中彰显整体的力量。“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彰显整体的内在融合机制(圆),变化路线体现局部个体的独立个性(方),两者的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呈现出鲜明的有序性,人人参与画圆,个个相互画圆,以有序的运动为其内在机制,排列成一个首尾相连螺旋式升腾、波浪式前进的大圆圈,达到“从圆而方、以圆促方、圆中求方、小圆大方”的境界。

2、辩证思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古代中国的这一辩证思维,广见于东周以后的历代典籍,如道家和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周易》、兵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医家的《黄帝内经》以及佛教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等。贯通诸家诸派的阴阳学说,有集古代中国辩证思想大成之势。诚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称》所说,“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会把阴阳两个看成三个,所以为什么二生三,你从这里去体会。西方人他一分为二,他两个答案,只有两个答案,要选一个。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的是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而存在、相互对立而统一,并且矛盾双方又可互相转化。《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亦是典型的辩证思维。《礼记·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两用中”)。所谓“时中”,即“随时以处中也”;所谓“用中”,即“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总之,所谓“中”,其确切含义即孔子所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中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对立统一起来”,“这也是辩证法的实质”。

先秦以后的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家),对辩证思想多有继承与发扬,如张载的“一物两体”、程颢的“物极必返(反)”、朱熹的“理一分殊”(或“一本万殊”)等。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都有矛盾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展了张载“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都有矛盾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非有一,则无两”(《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凡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非有一,则无两”(《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凡是相对相待的东西都不是绝然的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也。……金炀则液,水冻则坚,一刚柔之无畛也”(《周易外传·说卦传》)。战国末年,韩非用“矛盾”故事就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描述和概括(详见《韩非子·难一》、《难势》),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以反映事物自身的矛盾和人类思维中的矛盾。

《孙子兵法·势》所说“奇正”“日月”“四时……‘五声”“五色”“五味”等,都无一例外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中,“奇正”具有普遍意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其后,《李卫公问对》又补充了“奇正相互转化”的内容,阐述了“奇正”和“虚实”的辩证关系,“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李卫公问对》卷中)。

阴阳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朝末年,张景岳为阴阳下定义,“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张景岳为阴阳所下定义的“一分为二”四字,“抓住了阴阳的要领”,“可谓高度抽象、概括,揭示了阴阳最一般的规定性”,“清楚地阐明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从设计上看,“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就是“一物两体”(张载)和“中庸”的辩证统一,基本移动路线不仅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融合机制,还表现出“阳”、“正”、“虚”、“圆”、“柔”的一极,变化路线不仅表现为独立个性,还表现出“阴”、“奇”、“实”、“方”、“刚”的一极,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相互转化和有机统一,展现的是阴阳交互、奇正相随、虚实相间、方圆相生、刚柔并济的辩证法。

从运用上看,“画圆战术”要求球员培养辩证法思想,打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握好处理矛盾对立统一的度,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善于在阴阳交互、奇正相随、虚实相间、方圆相生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篮球比赛的辩证法。基本移动路线以集中为主,变化路线以分散为主,这是集中与分散的辩证法;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属于有形的移动路线,战术原则和战术口诀是无形的战术心法,以无形统领有形,以意达形,以形传意,这是有形和无形的辩证法;基本移动路线解决规范问题,变化路线解决变化的问题,这是规范与变化的辩证法。“以变求不变,以不变求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画圆战术”的变化是无限的,并且是有形变无形,像水一样变化无穷。

《周易》的变易、不易和简易思想,不仅揭示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还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万物每向前发展、相互转化到一个新的阶段,都不是在原来的圆圈中循环,而形成一个新的圆圈中的圆圈。是一种注重事物的相互转化,认为事物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的思维方式。《周易》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事物都有循环性的特点:阴极就要转向阳,阳极就要转向阴,如此循环不已,如天体运行、日升月落、四季更替、昼夜更替等。《周易》中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可以进行阴阳之间的循环转化,并通过这一循环而变成另外一卦。

“画圆战术”像水一样,把战术置于无形,以柔克刚,具有行云流水、延绵不绝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得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真传(“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为武术哲学家李小龙思想提炼,他把他创立的截拳道功夫比做水,具有水那样的连续性且不停滞,截拳道,指的是不拘于形式,思想上成熟的觉悟,以水为本质而攻击、反击;将一切化解于无形。是武术宗师李小龙生前创立的一类现代武术体系,画圆战术体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圆形运动中,任何一点都可能是起点又是终点,任何一点都可能是一件事的原因,同时又是一件事的结果。”球不上圈,画圆不止“,“融为一体,配合流畅”,“人动球动,智圆行方“,“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其基本移动路线“转”的循环不已、生生不息,变化路线“藏”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山路十八弯。两条移动路线一阴一阳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其中,基本移动路线就是定数,这是圆转的初心、半径和方向,彰显刚毅之力;变化路线乃变数,涉及圆转的路径、方式、速度和周期等,展示灵动之巧,让对手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单打独斗和站位式进攻是对圆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破坏,“画圆战术”摒弃了单打独斗和站位式进攻的思维习惯,让个体完全融入整体的循环,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画圆”,彻底解决了”1个球与5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使之呈现出彰显整体与凸显个体交融在一起的圆转之美、和谐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德和智慧博大精深,在“画圆战术”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归纳起来:一是守望互助,包容仁义,成人成己;二是知行合一,躬行实践,无私奉献;三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四是顺应自然,无欲无己,天人合一;五是上善若水,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六是从圆而方,以圆促方,智圆行方;七是刚健进取,内圣外王,仁者无敌;八是兵者轨道,上兵伐谋,善战求势:九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和谐友善;十是大道至简,大智如愚,厚德载物。打具有“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篮球“画圆战术”体系,能增强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验团队配合艺术,提升篮球文化品格,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画圆战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以中国“画圆战术”,打出中国篮球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打适合自己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篮球战术体系,不仅能提高与中国球员技术特点和身体条件的匹配度和耦合性,还能提升篮球哲学思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出团队精彩篮球,彰显中国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篮球振兴之路,这是中国篮球振兴唯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