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篮球需培育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来源:画圆战术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2020-03-25 15:19:19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是有其基本精神的,“贵和尚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条。“贵和”即讲求和谐,“尚中”即崇尚中道。

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

修身是君子立世的第一步。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君子人格最理想的状态。老子称赞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也是要求人们对于个性和修养的塑造要把握好“度”,使人格充盈但不满溢,各方面协调发展。

在处世方面,“中庸”提倡一种中正包容的眼光。以五四文学论争为例,胡适为代表的革命派倡导全面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却也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与激进的革命派相比,学衡派的观点则更加理性中允。他们认为应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这恰恰体现了中庸的思想。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学术,也适用于待人接物。君子相处的理想状态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既悦纳自我,也悦纳他人。

最后,论治道,“中庸”更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和谐公正。如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其哲学本质也就是“中庸”。为了达到“和谐”,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允,平等包容。“中庸”不是取中点,而是取平衡,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最优决策,使社会在和谐的环境下迸发出更大的生机。

中庸的生命力不是根源于它在经典中的历史地形成的位置,而是在普通生命的生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中庸不在既成历史的过去,亦不在某个文本之内,而是深植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事实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接近“中庸”的理想境界。思想的汇通,文明的交融,个性的解放,这个融合通达的境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生长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体察和领会中庸的真正内涵,从而使个体完整而自由地伸展,最终上下通达,左右平衡,允执厥中,臻于至善。

“中庸”——居中而行,和谐之路!“天容万物,海纳百川”乃中庸之最高境界。天下至柔之物莫柔于水,而至刚之物亦莫过于水。遇阻则绕,聚势而泻,总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进。“中庸”源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规律,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和处世的战略战术和思维方式,举一反三,自然也是指导和处理篮球运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至高宗旨。

篮球比赛中需要处理的辩证关系很多,包括技术和战术、时间和空间、快速与缓慢、集中与分散、无限与有限、进攻与防守、高度和速度、对抗与非对抗、小与大、高与矮、个人与团队等诸多矛盾关系。如何才能合理实现这些矛盾关系的有机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区别一般球员和优秀球员智商和情商高低与否的试金石,一般球员往往以“攻乎异端”(走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诸多矛盾,其结果是使得打法缺乏内在的合理性,即我们通常讲的打球极不合理,缺乏耐心和沉稳,急于求成,必然导致比赛失败。优秀球员总能审时度势,巧妙的把握了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联系,拥有耐心沉稳、多谋善断的品质,打球相当合理,一出手便能点石成金,获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和谐”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包括智圆行方的理念,“圆”为和谐的内在融合机制,将一群人融合在一起,“方”是和谐中的独立个性,让一群人每个个体都彰显个人才华。只有方圆统一,缺一不可才能形成和谐。中国的篮球功夫——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画圆战术”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之“和谐”理论,其基本移动路线就是“圆”,变化路线就是“方”,中国传统文化之“方圆之道”是“画圆战术”的精髓和理论渊源!

“和谐”是终极目的,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如何“圆”起来?怎样“方”下去?智慧的方法只有“中庸之道”,“中庸”是促成和解决“和谐”的有效手段和合理方法。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庸”起到了化解矛盾,促成矛盾向有利于事物向前发展的和谐方向迈进。在人类追求和谐的美好生活中遭遇狂风暴雨时,“中庸”挺身而出,将诸多矛盾逐一化解。

“中庸”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处事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

“中庸”即合理、合情、合规、合法、合度,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对立两端的关系时,必须掌握一个恰如其分、正确合理的平衡点。在儒家和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系统。“中庸”既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道德价值性概念,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与目标;也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认识论;更是指导人之行动的方法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某种形式化的实践理性方法论。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章,它已经讲了几千年,然而,我们对孔子是中庸理论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庸”成了贬义词,人们对“中庸”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中庸”就是明哲保身,就是不在人前不在人后,遇事和稀泥当老好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圆滑的处事之道。这是对“中庸”认识的偏差,属于学习理解不够、理解出偏差造成的。在儒家的经典当中,“中庸”是指一种合理与理性的处事方式、一种不走极端的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没文化,真可怕。知行合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梁晓声先生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信、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现实生活中,走极端的不乏其人,理性不足,感性有余,情绪化严重,动辄简单化、粗暴化处理化解矛盾关系,缺失对中庸“度”的把握,有的走极端甚至达到危及别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地步,最终害人也害己。文化之旅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中庸思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借鉴,传承与创新,感悟与践行。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说,“中庸”法则是成就伟业的君子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为什么只有君子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系统的权衡,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反映。小人是指那些只顾及自我利益的平凡之辈,他们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善于冷静地分析不利的因素。那些知法犯法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总以为自己的行动多么周密,总以为国家这么大,不可能发现他(她)的行踪。殊不知,他们的问题就出在侥幸心理上,缺乏系统的冷静的思考。故孔子认为,小人与中庸的方法是相违背的。这种系统的权衡思想,用《中庸》里面的话表述,就是“上下察也”。

学界普遍将“中庸”的要旨概括为“执两用中”。关于“执两用中”,孔子曾以“两端”和“用中”两个重要范畴表述它。所谓“端”指事物的对立面,“两端”即指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执两用中”的宗旨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将事物所包含的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待,才能不背离“中道”的原则,因而才能把事物办得正确合理,使其达致圆融和谐的状态。当然,孔子并没有揭示“中庸”的规律出来,只是笼统地认为,这种系统的把握需要智慧,就如同说,科学需要智慧一样,没有揭示“中庸”的内在规律,不仅仅是孔子,几千年以后的宋朝理学家也是如此。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中庸”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篮球场上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别出手”就是“中庸”,“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却出手”就是反中庸,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判断“该和不该”,如何做到“中庸”,除了按照“中庸”的原则行事之外,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即工夫在诗外!我们相信,只要强化学习,提升文化修为,努力实践,苦练技能,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了一定的眼界、学识、胸怀和智慧,我们就能将“中庸”理性思维和方法拿捏到位。

以篮球场上球员要球为例,要球和不要球,多要球和少要球就是一对矛盾,多要球是不是好事情呢?要球,象征着一种态度,而要到球后能否打进,则标志着能力。有态度而无能力或者有能力而无态度的结果都将注定覆灭,表现出其能力所及的态度或者说控制自己的态度在能力能够配比的范围之内,无论是打篮球还是做人,这都是很多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反对者称其为虚伪,支持者称其为明理,用一个词代替的话,那就是“中庸”。

基于“用中”理念,孔子反对“攻乎异端”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取向。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对立两端的关系时,必须恰如其分,掌握一个正确、合理的交叉点或平衡点。在实际的认识和行动中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又不至于呆板或无原则地妥协呢?孔子虽然崇尚“用中”,但却强调“中”作为处理矛盾的恰当方法不是凝固呆板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即要坚持“无可无不可”的权变性。所谓“无可无不可”,是指主体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法,以“无可无不可”而适其“可”。也就是说,尽管“执两用中”是认识和处理矛盾的恰当方法,但是倘若不考虑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滥加套用,那也是难以取得合理效果的。中庸理性的独特之处在于恰如其分的“分”没有既定的经验内容,只是行动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因应客观处境而不断调校修正的结果。因此,中庸之道主张的“用中”并非是纯粹的理性预设,而是强调以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基础,随“时”加以选择。

 篮球比赛是建立在一定哲学理论基础上的,攻守对抗的对立统一是篮球比赛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篮球运动内部与外部矛盾相互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依据这一哲学观点思考问题并且抓住篮球比赛本身充满的矛盾,去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好这些内在的矛盾,求得相对的统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篮球运动理论的认识,有助于确立和培养正确的篮球理念、观点、指导思想以及训练方法,从而推动篮球运动向高水平、高层次不断发展。这里的求得相对统一,是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较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具有较高的“中庸理性思维”造诣,方能合理的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并促进矛盾关系向更好方向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