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队后卫粘球的真正原因以及“画圆战术”中的手不粘球

来源:画圆战术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2020-04-08 11:59:58

最近看了北京男女篮老队友博客中长人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后卫粘球是危害中国篮球队的严重“病毒”》,文章说:后卫粘球、后卫一个人运球过多,这个问题就像“病毒”一样感染了中国篮球队!这里说的中国篮球队是指中国男篮、中国女篮和国青!后卫粘球、后卫一个人运球过多,这个问题早在尤那斯执教中国男篮时就存在,当时刘炜被一些老教练称之为“运球狂”!前国家女篮教练杨伯镛在中国篮协召开的一次技术研讨会上就曾明确指出过这个问题!郭士强执教中国男篮时继承了尤那斯的所谓“先进理念”,对后卫粘球运球过多仍不闻不问!到了邓华德执教中国男篮,刘炜照样“运球狂”!中国女篮本来没这个毛病,不知道为什么在最近邀请赛时也出现了这个问题,后卫一个人运球甚至长达17秒!也沾染上了这个“病毒”!这个“病毒”现在又漫延到国青身上,并在郭艾伦身上集中发作!

文章还说:后卫粘球、一个人运球过多的现象,决不属于后卫个人技术范畴的问题,而是属于影响、破坏全队快速灵活打法的重大、关键问题!中国篮球队如不彻底消除这个“病毒”,就很难恢复快速灵活打法的“系统”,就很难正常“运转”,很难战胜世界强队!

本人对长人所持观点表示完全赞同,长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篮球存在的致命问题。

但是,长人没有分析中国后卫粘球的真正原因,即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粘球?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后卫如此对粘球趋之若鹜?又该怎样彻底的消除这个“病毒”?

我也是一名后卫,尽管是一名业余篮球爱好者,但在后卫线上却征战了30多年。我在《画圆战术》一书中就我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的不同战术打法写成了“从局部战术到固定战术再到画圆战术”一文,作为这三种打法的亲历者和控球后卫,我对后卫粘球的原因有很深的了解。我本人就经历了粘球过多到适度粘球再到不粘球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战术打法联系紧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战术打法就有什么样的粘球或不粘球行为。

我打后卫的初期在大学,大概在19831988年左右,因为战术单一,或者说就没有什么战术打法,全队上下多为单打独斗,所以作为控球后卫且球性较熟的我,粘球较多是我本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其实,我自从司职后卫以来,大局观还是有点,也喜欢传球,我原本也不想粘球,但因为单一的战术打法很难创造出比较好的机会,决定了我必须通过反复的运球来寻找进攻的机会,或者需要我通过自己的突破来给队友创造空位进攻机会,这一时期我基本属于长人界定的“运球狂”,想改都改不了。尽管教练也多次告诉我少运球,但比赛中我似乎控制不住自己,到底何时粘球、何时不粘球,所以不能改变这一毛病。

我打后卫的中期是19881996年,这一时期我所在的昭通队在恩师曹俊的率领下已开始进入局部战术时期。由于进攻上有了掩护、策应、突分、传切等基础战术配合为主的局部战术安排,作为组织后卫的我,粘球时间开始减少,把精力主要用于组织全队的局部战术进攻。比赛中中规中矩地按照教练训练的基础战术配合进行进攻组织。但由于战术是局部的,随意性较强,连贯性没有,阅读场上比赛的变化全靠后卫的主观判断,“两人打、三人看”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旦局部战术被对方识破,作为后卫的我便开始粘球寻找其他进攻机会,这样的战术环境使我粘球的现象依然存在,不粘球的度不好把握,粘球的的度也不好拿捏,所以不知不觉中,也会常有粘球过多的情况发生,影响了全队的战术配合。在我担任教练的昭通师专球队从在1995年以前一直在打“固定战术”,“固定战术”与局部战术相比较为先进,开始有了整体的形态,但存在套路化、僵化的弊端,多打几次对方就容易识破,一旦遇到被防守阻击在某一个环节,整体就不复存在,“固定战术”便宣告破产。此时后卫又开始粘球找进攻机会。

我打后卫的晚期是1997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创立整体移动配合进攻“画圆战术”(1995年创立)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时期,战术形式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该战术从制度上要求场上的每个队员都必须无条件做到“传球—反掩护—拆入—拉出的无限循环,实现了整体内部有机的联系。作为后卫的我也不例外,必须按照这样的战术路线(战术制度)移动跑位。这样一来,我在场上就没有了粘球的土壤和气候,谁在粘球一看便知,一目了然。作为后卫的我除了组织快攻时需要运球或“粘球”之外,阵地进攻一旦落位发动了“画圆战术”之后,我也就自然而然融入全队进攻战术体系,不会粘球了,很多进球都是在传球45次之后轻松得分,途中没有运球一次,这样的转变,是“画圆战术”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从制度上杜绝了后卫粘球现象的发生,也杜绝了其他各个位置球员粘球的现象的发生。

从我司职后卫近三十年的经历和三个时期的不同战术打法可以看出,后卫粘球过多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全队战术打法单一且主要以单打独斗的球队,后卫粘球减少的现象始于全队有了局部战术或者固定战术的球队,后卫基本不粘球出现在拥有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且完全战术定型的球队。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中国篮球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中国篮球目前仍处于战术打法单一或局部战术阶段,尚未形成整体移动进攻战术打法,因为后卫粘球过多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这样一来,我们也似乎找到了中国后卫喜欢粘球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中国篮球队缺乏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所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后卫们,现任主教练或者说中国篮球从制度上缺失整体进攻战术打法才是致命根源。我曾经撰文《一支缺乏整体进攻战术的中国女篮》、《中国男篮看似体能不支,实缺乏整体进攻战术》,从中国篮球队后卫喜欢粘球的现象来看,这两篇文章算是应正了以上观点。至于如何消除后卫粘球这个“病毒”,方法只有一个,从战术制度上构建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什么时候中国篮球队构建起了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后卫粘球的问题,倘若仅仅靠教练的苦口婆心以及球员的自觉与自律是难以根除这一不良习惯的。

“手不粘球”是篮球比赛中快速传球或倒手的意思,更是篮球比赛中战术配合的最高境界。一支实力较强的且拥有整体战术配合的球队,无论在快速反击还是在半场进攻中,一般都能真正做到“手不粘球”,这是先进的战术打法孕育的篮球智慧和境界。

 这么说并非是指球员没有一点粘球的现象,而是从整个比赛的传球而言:当内线队员把球打到外线时,接球的外线队员绝不粘球,不随意运球,不出现停顿,而是蜻蜓点水般立刻传球给另一个机会更好的外线队员,创造流畅的配合,使队员轻松获得三分球或跳投的进攻机会,打的可谓干净利索;当同伴通过掩护出现空位机会时,持球队员绝不粘球,而是要快速将球传到掩护空位的队员手中;当内线出现策应机会时,外线队员绝不粘球,而应该瞬间将球送到空位机会或策应点上,如此等等!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的队员还会传出见缝插针、渗透性极强的直传球,其球速之快、传球之隐蔽令人目不暇接和瞠目结舌,这些精彩的传球除了传球十分隐蔽和传球技术一流外,都是“手不粘球”的结果。

“球不上圈,画圆不止“,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画圆战术”是一种整体移动配合的进攻战术,与战术打法单一和局部战术相比从制度上杜绝了球员的“粘球”问题。因为它的所有战术形式都由传球连接,而且是在第一时间衔接,一旦错过传球衔接的最佳时机,就会严重阻碍“画圆战术”的顺利实施。从“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传球——反方向掩护——拆入——拉出”这一循环的战术配合可以看出,发动需要传球,掩护后的拆入需要传球,拉出后的空位机会需要传球,而且是第一时间传球。在以上几个战术配合环节一旦出现球员不快速传球的粘球现象,“画圆战术”必然瘫痪。由此可见,“画圆战术”的衔接大多依靠球员的“手不粘球”、巧妙快速的传球来组合完成,这不仅体现了球员高水平的传球技术,也体现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更体现了“画圆战术”快速、流畅、连贯的整体移动风格。

随着“画圆战术”的发动和展开,球员不断的掩护、拆入和拉出,连贯的机会点会依次出现,此时如果球员粘球过多,谁接球都在原地运几下球然后再传球,不仅会使这些连贯的机会点丧失殆尽,攻击性减弱不说,而且也影响了战术组织的流畅性和实效性,所有移动全部停滞。当然,“画圆战术”除更多靠传球外,有时也靠运球,这是调整节奏和控制球员位置的需要,但我们发现少数后卫,运着运着球就马失前蹄、收不住“闸”,“唱”起了“独角戏”,偶尔出现且有情可原,但如果在一场球中出现那么多次,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反映了球员的基本功和战术素养的问题了。

讲究整体移动进攻打法的“画圆战术”从制度上杜绝了“手不粘球”的出现,它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连续不断的机会点不允许谁接球后都在原地运几下球,然后再传球,这看似小问题,但它却造成了全队不能流畅地进行半场配合。一旦球员存在粘球现象,内线瞬间出现的空位机会,只因那几次原地运球就失去了,外线出现的难得的空位机会,也会因球员单打独斗的粘球而失之交臂,更为严重的是后续机会点会因粘球而出不来。因为,五个人的整体配合主要是靠传球“穿针引线”联系起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准确可靠以及快速的传球,就没有流畅的配合和连贯的机会。少数球队之所以运用不好“画圆战术”,之所以打的断断续续、磕磕绊绊、没有流畅性,没有连贯性,主要原因除了球员传球技术差特别是传不出渗透性直传球以外,更多的还是少数球员长期受单打独斗的影响根深蒂固,比赛中依然“手在粘球”。因此,“手不粘球”是保证“画圆战术”实施的先决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