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贵在“精讲”与“重练”的辩证统一

来源:画圆战术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2020-03-21 10:48:54

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贵在“精讲”与“重练”的辩证统一

                               ——  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8)


竞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五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这五点构成了教学的战略点。围绕上述战略“五点”展开”四环节“战术以及后续的技术落实,即围绕“给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环节的循环往复以及螺旋式上升,通过提升学校和教师实施“五点四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讲与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三分精讲,七分重练,目的是让学生懂、会、熟、巧、用。学生自己练与教师组织学生科学的练,效率天壤之别。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满堂灌,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要,教师关注的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环节,学校教师则把”练“全部交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缺少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难以在涉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环节的”练“上有所突破与提升,学以致用流于形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就方法论而言,李晓波教育教学理念“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即教学模式采用“三分讲(精讲)、七分练(重练)”的方法进行把握,其本质就是“精讲”与“重练”的辩证统一,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1、“精讲”与“重练”的含义

“精讲”就是在第一环节“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五点”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展开,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五点”,讲得少而精。

“重练”就是在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第三环节“组织学生运用知识”、第四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能力”过程中采用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并通过练习掌握知识并把知识转换为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关键,是突出学生学以致用的核心。

“精讲”与“重练”构成了辩证统一体。“精讲”是前提,“重练”是手段,二者合力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分讲”是“精讲”,“七分练”是“重练”。

2、如何做到“精讲”。

总的原则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环节与过程中努力把握好“五点”: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教师要分类整理出“五点”的具体知识点和具体内容以及存在问题供“精讲”与“重练”时使用。

在课堂革命背景下,我们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和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满堂灌”,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讲与不讲,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老师绝对不能放弃自己适时的“讲”: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质疑问难时,在提问而学生不能答、指点而学生不开窍时,学生经过讨论却不得要领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时,突破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知识重难点时……这些地方老师若不讲,绝对是误人子弟。

具体而言,一是目标精当;二是研究精深;三是内容精准。四是问题精妙。“精讲”要关注基础性、变化性、开放性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做到学生自学能会的不多讲,讨论能明白的不多讲,点拨能懂的不多讲,训练能解决的不多讲。重点讲“五点”、讲思路、讲方法、讲运用、讲思想。教师的“精讲”要具有画龙点睛、穿针引线、启迪思维、授人以渔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师的”精讲“进行评估评比检查。

3、如何做到“重练”。

“精讲”与“重练”是互为依托的辩证整体。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贯彻与落实。不注重“精讲”,“重练”会失去方向;只关注“精讲”,“重练”失去依托,“精讲”的知识需要“重练”去落实到位,重练中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精讲“来指明。”重练“要紧紧围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个环节和过程中展开。

具体而言,一是指导组织学生有目的去练;二是指导组织学生分层去练;三是指导组织学生集中与分散去练;四是必须找到并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训练活动载体去练。在”重练“中,要见教师,更要见学生。教师是“重练”的设计师和参与者以及指导者,学生是主演、是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是教练、是导演。必须落实教练和导演的主导责任,发挥教练和导演的智慧谋略。要特别关注多种形式的“练”,即引入新课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引申知识的练、串联知识的练、解决问题的练、学以致用的练、举一反三的练、触类旁通的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对教师的”重练“进行评估评比检查。

4、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学(多练,重练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李晓波教育教学理念”五点四环节“就找到了一种”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5、三分讲、七分练,精讲与重练结合,即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精讲精练,精讲重练,讲练结合,是教师对学科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涉及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辟、精炼、精彩的讲解后,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讲解和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学懂到会用,实现能力转化的过程。

第一、讲练结合,不是教师讲授和学生书面练习的简单机械的交替进行。

讲练结合应是讲与练的有机结合。是讲中有练,练中有讲,寓练于讲,融讲于练。讲练一体化。三分讲、七分练,可按学科课时的三七分布,也可按月或单元三七分布。若以月考为例,三七分布为:9天以内讲,21天练,21天练符合著名的“21天定律。不能将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简单机械地分成两部分或若干部分,当成一种不变的模式,一旦这样,教学环节就给僵化了,即每节课先是教师讲,后是学生练,这是讲与练的机械堆积,不是真正的讲练结合,是机械论,是形而上学,我们需要符合实际的讲练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要学习和培养教学思想和教学哲学,教师的教育能力要高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处理好三分讲七分练的关系。讲练中的“练”也不是让学生自行去完成书面练习,这也是教学上的机械论表现。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诸如采用知识大闯关、能力大冲浪,运用大比拼,选择适合学生兴趣特点的形式强化重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举例说明、问答质疑、讨论辩论、即兴演讲、以及实验探究过程,都是属于练的范畴。讲练结合原则上可按照一个学期、一个月的学科课时三、七分布进行统筹,做到三分精讲、七分重练,实现讲练的辩证统一。

第二、讲练结合,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学生必须做到“精练”,才能更好第体现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革命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和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满堂灌”,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讲与不讲,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老师绝对不能放弃自己适时的“讲”: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质疑问难时,在提问而学生不能答、指点而学生不开窍时,学生经过讨论却不得要领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时,突破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知识重难点、易错易忘点和拓展点时……这些地方老师若不讲,绝对是误人子弟。

课堂革命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而是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在重点的关键处,讲在知识的概括处,讲在思维的提升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要讲得“少”,而是要讲得“精”,讲得“好”,讲得“有序”,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要由题生发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地讲,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堂没有教师精要讲授和适时点拨的课一定缺少深度,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和理解错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一些学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能讲几分钟,荒唐至极。每节课教师该讲几分钟,要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的程度而定。如问题少、容易懂,教师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教师就一定要多讲。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班级,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和讲授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应该随机应变。再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情和不同的课改现状,教师讲的时间更应该各不相同。“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所谓“不讲”,更多地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的“学”,即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体验活动。

课堂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拟定讲练方案。我们不要把大量的练习或问题交给学生带到课外去自己做,要最大限度地在课时内课堂上由教师引导、组织、帮助下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及时掌握与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把控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和能力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反省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完美的训练才能造就完美。在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舞,而是与学生的共舞。学习知识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下,基于跨学科的整合、在真实场景下,以问题、项目实践展开的“精讲重练”的深度学习,从而变成了知识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