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战术”到“固定战术”再到“画圆战术”

来源:画圆战术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2020-04-07 21:13:39

我走过的近三十年篮球进攻战术之路,经历了从局部战术到固定战术再到“画圆战术”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篮球进攻战术从局部到整体、从无序到有序的必由之路,它使我完成了自己对篮球进攻战术系统化的思考与探索。

由于当年我所在的中学体育老师不懂篮球进攻战术,只教我篮球进攻个人技术,高中以前自己习惯于单打独斗,不知道战术为何物,只知道冲击或者打快攻,比较强调一打一,本该在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就应该接触篮球进攻战术的我,接触篮球进攻战术的时间已经是上了大学之后,我从教练身上学到的无非是高校体院教材上那些关于篮球的基础进攻战术配合即局部战术,包括掩护(挡拆)、策应、传切、突分四种。但怎样在比赛中将这四种局部战术捏合在一起恰到好处的运用或者说让他们变得系统化,教练说的不多,我们心中也没底,学是学会了,但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火候不到,全靠我们在比赛中单打独斗地发挥了,悟性高的运用较好,悟性差的,到处乱跑,四处碰壁,最后还是单打独斗。

教练发现这样打不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又是训斥又是批评,严厉的教练还会骂人甚至动武。训练枯燥不说,挨骂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我们不知道教练需要我们往哪里跑,等我们按照他的意图跑的时候,教练又会说我们能不能看看场上的变化再跑,尴尬得不行,很多弟子包括我有时候真想放弃热爱的篮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练发现这样来训练战术效果不行,简直就是各吹各的号、一盘散沙。偶然的机会,我想到了排球比赛中二传手背身打出的手势不正是告诉同伴打什么战术吗,既统一了思想,球员又不会瞎跑。受到启发后我根据四种局部战术编成了几套固定跑位的战术套路,把局部的基础战术融入其中,里边有45个几个进攻点,一点不行转到第二点,依次进行,教练连声称赞。这下好了,各自为战的现象基本杜绝了,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的各自的任务,严格按照套路行事,与以往随心所欲的进攻和简单的打局部战术相比,效果不错,挨骂的时候少多了,我们也快乐起来,对篮球战术的理解又更进一步。

1987年我大学毕业后,带着对篮球的热爱,我在业余时间做起了业余教练。一开始,我把在大学里编的一套套固定的进攻战术套路原封不动地搬给我的学生,后来觉得有些老套,作为控球后卫的我,开始学习和思考设计更多新的的固定战术套路,一直到1995年,时间跨度有8年左右。19956月,当时我执教的昭通师专男篮就苦练了10套战术到云南农大参加了云南省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并相继战胜云南工学院和昆明医学院两支本科院校,后又打败玉溪师专体育系,闯进前6,打出不少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当年,昭通师专的固定战术配合在全省高校中进攻战术最为先进(所有高校包括农大、云大、昆工等强队依然处于23之间的局部战术阶段,只有昭通师专打5人有机连在一起的固定战术),就是放在全国来看也是先进的,因为都没有使用,而执行固定战术的球员是昭通师专平均身高不到173的弟子们,他们是陈金川(170)、宋健(174)、曾洪江(165)、高元治(175)、张松(168)、王万军(178)。这样的身高在当时18支参赛队中排位倒数第一低,但比赛成绩却跃居本专科混合第6名,专科组第一名。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篮球开始走向职业化道路。这一时期我坚持的进攻战术依然是在比赛前的训练中要让球队掌握510套左右的固定战术套路,并通过控球后卫打手势、、扯衣服、拍脑袋、摸耳朵等来告诉同伴实施这些固定战术配合。在1995年,昭通就已经使用了固定战术配合,而中国篮球到了2004年在使用,领先全国篮球10年。

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人盯人“固定战术”,是指通过对掩护、策应、传切和突分等篮球基础局部战术配合进行科学地、有机地组合,形成数套整体、连贯、多点、具有后续手段和富于变化的进攻套路,构建起通过组织后卫采用各种手势向队友传递使用某套固定战术信息的整体进攻战术体系。比如,要打战术1,后卫竖起大拇指就表示打战术1了,要打战术2,就伸出两个指目等等,对方肯定蒙在鼓里,不知所为。这是当今国际篮球比赛特别是欧美强队在比赛中常用的战术组织方式,具有类似拳击比赛中“组合拳”的优势和特点。在篮球水平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区,尚处于单打独斗和局部战术阶段,连“固定战术”是什么套路都不知道,也没有体味过“固定战术”套路带来的快乐,球员大多是在无序的状态下打球,显得战术素养不够高。

一般而言,每一套“固定战术”都应该设计有45个进攻点,保证在24秒内全部完成进攻;每一个进攻点都可以做出假掩护和假策应等变化的机会点,特别是当防守一方已经识破既定的移动路线时,要随机应变;每一支球队都必须在赛前训练中娴熟地准备好五至十套符合球队球员技术特点的“固定战术”套路。越是高水平的球队,准备的“固定战术”套路越多,常常让对手猝不及防,很难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战术移动进攻路线。据有关资料显示,姚明所在的休斯顿火箭队“战术库”中就有上千套“固定战术”套路。像类似这样的“固定战术”套路,如果有兴趣,每一个教练都可以根据其执教球队的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战术素养和身高体重等情况,按照篮球战术基础配合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出数以万计的“固定战术”移动路线来。

在我的印象中,八十代到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篮球在阵地进攻中似乎没有什么系统化的进攻战术可言,更多的是局部战术和更高水平的“固定战术”。学院派在国内教练中更是闻所未闻的字眼,似乎也没有研究出什么真正系统化的战术配合。台湾的邱大宗可以说是第一个走进中国的学院派外教。当年他至多也是怀揣几十种战术(属于固定的战术套路,还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高度,至多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整体移动进攻,尚未形成有机的变化)执教江苏和新疆,虽然执教江苏有些成绩,但最后还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匆匆下课,尤其是输给蒋指导的经典战役,也让蒋指导一句“能赢球的就是好战术”成为佳话。

我所了解的中国篮球在阵地进攻中的战术,基本上无论是少年队、青年队还是职业队,每个队大概也就那么固定的几种进攻套路,然后就是一些两三个人之间的小配合,水平更高的固定配合涉及到的是五人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移动跑位。真正到赛场上时,面对对方的强力防守和疯狂阻击,更多的要看球员临场的发挥。暂停的时候,教练也就是喊喊:“加强篮板,拼防守,防死谁谁谁”,或者,“你们不要老打1号战术了,可以改打5号战术嘛”。然后骂两句,等等这些而已。

我不是说中国教练没战术,很多老教练肚子里是有货的,只是从来没有系统化过。中国篮球的战术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斗胆估计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国篮球教练恐怕加起来也没背过10几种具体的战术路线。直到后来幸运的遇到了老尤和银狐。这两位老人可以说给中国篮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知道原来战术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虽然见识到了,如何变成自己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战术板上的东西背的再熟练,可要想让那些笔道道变成身体的自然反应却又何谈容易。当然他们的战术依然局限在固定的战术套路阶段,系统化不够,只不过他们的战术编程比局部战术时代更先进、更多、更细、更具威力而已。

由于国家队不能长期集训,一年练上几个月,刚入点门,回到俱乐部没半个星期就又忘了。于是就有我们球迷看到的,这国家队教练吹的那么神,怎么我们的球员打出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呢。不是人家没货,也不能怪我们的球员懒,只能说你让小学生去学高数确实有点难。洋帅哈里斯执教中国男篮时讲解战术配合,有时候就像讲解航天飞机的器械构成,常常细到让队员“脑子疼”!哈里斯不但讲,而且要求一丝不苟地做到,中国男篮用了4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把战术组合从1系列跑到9系列,要求队员们要做到自动反应(本能反应),有时候老哈讲得太细,队员来不及消化,那就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摆位,甚至不惜牺牲体能训练时间。当时的中国男篮是严格按照战术的组合进行战斗,只要出现机会,队员就知道这是教练要的投篮,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中国知名篮球评论员徐济成曾撰文指出:“正是因为有明确的战术制度(固定战术)的保证,所以当时在CBA都不是先发的“菜鸟”易建联、曾被低估为“打球不动脑子”的陈可等体能出色的队员会在这一届国家队中脱颖而出,他们是真正的战术球员,战术明确,他们就明确,战术不清,他们就茫然。有时候老哈和老尤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当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局部战术甚至单打独斗)而不是按照教练的战术去打球的时候,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化,那不是教练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比赛中几乎每一个回合,哈里斯都要向后卫传达战术暗号,每一回合的比赛都是教练和队员一起与对方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老哈和老尤的固定战术熏陶,徐济成2004年点评:“潜力正在变实力中国男篮进入战术时代”。说明在此之前的中国男篮应该在局部战术阶段。

2004年雅典奥运会对立陶宛的最后一个暂停最能说明问题。当时最后一攻,老尤叨叨叨说了一大通,球员连连点头。转过身来,据说当时的助理教练郭仕强直接来了一句,谁有机会谁就投了。我那心那拔凉拔凉的呀,这要是老尤能听明白,还不立马背过气去啊。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问题以及战术素养问题,教练讲了,球员打不出来,你个红衣主教来了也是白扯。当然也不能全怪球员,毕竟先天条件的不足,不是几碗十全大补汤就能解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主教练尤纳斯为中国男篮设计了5套不同的固定战术配合套路,用以应对小组赛上的美国、西班牙、希腊、德国、安哥拉等风格各异的对手。以上资料显示,老哈和老尤时代以及郭士强时代乃至今天的邓华德时代中国男篮的战术水平依然处于固定战术阶段。

那我们诸多的国产青年教练,包括郭仕强、巩晓彬、阿的江、李群等等这些年轻教练都是在这么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球员时代经历的不多,可偏偏又在职业生涯末期经历了西方篮球理论的冲击。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希望能学会西方更先进的篮球理论来执教球队的。可是毕竟经验不足,你看NBA的名帅们有几个不是七老八十的呢。当然了,也有个别年轻有为的,但是别忘了,人家球员时代也是经历过系统训练和学习的,毕竟在一种篮球环境下熏陶了十几二十年了。而我们的教练就靠到美国进修个半年几个月的,进修的内容大多属于固定战术套路,据说郭士强留美归来,带来了50套固定战术套路配合,结果效果南辕北辙,几个月就想有质的飞跃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是一个刚学厨的学徒,拿着本菜谱就想做饭,那只能做出一锅夹生饭来。这就是局部战术和固定战术的局限性,它们都无法挖掘和激发出球员的潜能。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防守水平的提高,我越来越发现像固定的战术套路尽管整体移动进攻初见雏形,但这样的打法存在严重僵化的问题,有时候还极大地制约着比赛的进程以及限制了球员潜能的发挥,它最大的问题是僵化和不变或变得有些混乱。前不久的2010年土耳其男篮世锦赛中国男篮的打法也属于固定的战术套路,因打法过于简单被欧洲美洲球队一眼识破,上半场还好,下半场连得分都很困难。本次捷克世锦赛女篮无缘12强打的基本就是平时演练好的固定战术套路,结果被白俄罗斯和加拿大女篮识破,成效不明显,最后又回到主要依靠苗立杰和陈楠的个人攻击,尽管两人得分比北京奥运会夺得四强还多,但依然输球,因为整体的效能没发挥出来。

固定的战术套路顾名思义“固定”之意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缺乏随机性和应变性,在比赛时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球员受伤、换人、被对手阻击在某一点,替补队员相对欠缺等,球员就不知所措,后续的机会点出不来,整个套路随即“泡汤”,最后又回到主要依靠主力球员的个人技术单打独斗的局面,而且能上场打球的人不多,也就是57人左右。更为头疼的是“固定战术”的训练“成本”较高,每一套“固定战术”都要求所有队员以及各个位置上的球员都要熟练掌握,十多套“固定战术”练下来,所需的时间较长,把球员练得眼花缭乱,做梦都在跑战术路线,一不小心就会跑错,一般来说教练尽管是要求所有球员都会跑,实际上更专注于第一阵容的跑位,所以打起比赛来,一般球员很难上场,对球员的战术素养的要求太高了。比赛时一旦被对手破解,球员往往措手不及,只好任由主力球员的意识和技术的发挥,结果是事倍功半。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球队解散一段时间后重新集结,绝大多数球员把已经训练好的多套固定战术配合忘得一干二净,只得重新来过,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中国男篮的战术水平尚处于固定战术阶段,那么中国女篮呢,从中国篮协聘请的外教训练情况就可以看出,同样也处于固定战术阶段。下面是马赫执教中国女篮的一次固定战术套路训练课:“热身过了20分钟后,开始进行跑战术,平时练的战术逐一练习。队员分成两组,叶莉、任蕾、宋晓云、张晓妮、张帆在一组,几场比赛中国队首发基本上都是这些队员,预计半决赛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由于马赫接手中国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所以一些新的战术队员还没有完全熟练,张晓妮有一次就冲到篮下,被范斌当即喊停,指出她不应该冲篮下而应该拉出去。同样,马赫布置让队员怎么打,队员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做的不对,马赫就大声喊着,有时暴跳如雷拉着队员走位,摆位置。”马赫执教中国女篮的时候,球员任蕾曾说:“马赫教了我们很多套战术,但是我们都记不住啊,能记住一套就不错了。”,“教练告诉我们的那些东西,我们无法理解,所以在场上整个就是瞎跑。”

洋帅马赫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的理念跟欧美球员一说就行了,可是跟这帮东方姑娘讲上半天,大家还是面面相觑。当年的助理教练范斌每天都要监督女篮姑娘们一套一套地学,没有学好的晚上还要加班训练,并要对每套固定的战术配合套路分别画出十张配合路线路来才算完成任务。此情此景,我太熟悉了,1995年以前的十年左右,无论是做球员还是当教练的我都是这样度过的。当时觉得挺先进,慢慢的才发现,这种固定战术套路相比局部战术来说是先进的打法,但还存在僵化呆板的东西,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或者是系统化的整体进攻战术。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学哲学教哲学的我开始用哲学思考篮球整体进攻战术的系统化问题,也就是整体移动进攻战术的真谛。我想,能不能发明一种融四种基础局部战术配合为一体,球员操作起来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连续性又有机动性,在不变中应万变、在变中求不变,一旦掌握就终身不忘的整体进攻战术来取代具有僵化呆板局限的固定战术配合呢?当时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篮球战术的风格,风格一旦形成就不会变。1995年,在长期陷入战术阵痛中的我,终于走出局部战术非系统化和固定战术配合的泥沼,我创立了“画圆战术”,并于2008年写成论文在昭通师专学报上得以发表,之后相继在博客里写下了近80多篇解读“画圆战术”的文章。这是昭通篮球几代篮球人在阵痛中探寻战术之路以及针对中国篮球战术局限反思之后的美丽蜕变。

“画圆战术”是一种阵地进攻中的整体进攻战术体系,既是系统论、控制论思想的产物,更是吸收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精华,在关注整体的同时,强调个性的发挥;它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在保留了固定的战术套路的整体性、连贯性、移动性、连续性基础上更富于变化性和随机性。同时,与“固定战术”相比,训练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准备若干套路,训练时间较大缩小,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全部学会并初步掌握。球员首先只需按照其基本移动路线走位即可,换句话说,球员只要记住五个步骤即传球后向相反相移动去掩护、掩护后拆入、拆入后拉出、无球队员给拉出的同伴做掩护、之后循环反复,就构成了“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至于“画圆战术”变化路线则可根据场上的变化球员随机运用。

由于“画圆战术”操作性强、训练时间短,所有队员都能轻松掌握,大大地解放了篮球场上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球员的积极性,让球员都能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使球员的移动跑位更加自由,体现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哲理,在刚性移动中力求柔性变化。球员学习便捷方便,终身不忘。掌握“画圆战术”的球队就像一位武林剑客高手,遇到实力不算强劲的队基本不用剑出鞘,不用强攻、不用强行突破、不用费多大的劲,也不需要单打独斗,三传两倒、三下两下就打到对方篮下软肋,使对方束手就擒。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掌握“画圆战术”的弟子们天各一方,互不相识,年纪大小不一,但只要聚在一起,说要打“画圆战术”,不需要训练和磨合,个个心有灵犀不点通,陌生的师兄师弟们的战术配合就像是多年在一起打球的老朋友一般的默契和流畅,招招刀光剑影,这就是一种篮球战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画圆战术”不再像局部战术那样随意性极强和依靠球星单打独斗的无序,也不像“固定战术”那样尽管看上去有序和具有整体性但存在过于方缺少圆、过于刚性少有柔性移动的问题。在“固定战术”系统中,球员必须训练和记住若干套路和移动路线,要记住自己在某一套战术中如何落位、如何走位,要记住在一套战术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球员之间哪位先走,哪位后走,哪位最后走,哪位向左哪位向右,哪位往里哪位往外等等,而且一般不能随意改变移动路线。“画圆战术”不仅全部解决了以上的难题,而且实现了战术配合从局部战术到固定战术配合再到“画圆战术”的质的飞跃、从局部到整体从无序到有序的升华,完成了我自己对篮球进攻战术系统化的思考和探索。